听说山区有一种猴子,喜欢偷食玉米。当地的农民就把一只葫芦型的瓶子固定好,系在大树上,再在瓶里放入猴子们爱吃的玉米。到了晚上,猴子见到瓶中的玉米十分高兴,就把爪子伸进瓶子去抓玉米。等到它抓了一把玉米时,爪子去口怎么也拉不出来了。直到第二天早晨,农民把它抓住的时候,它依然不肯放开爪子。
你一定会耻笑猴子的贪婪。这叫“拿得起”,却“放不下”。其实,慢说猴子,就人而言,拿得起,放不下也是常有的事。在日常生活中,拿得起容易,咬咬牙,挺一挺,就能“拿起来,扛过去”。但要心甘情愿地“放得下”却并非那么容易。
所谓“放得下”,是一种心理状态,处世哲学,就是遇到“千斤重担压心头”时,也能把心理的重压卸掉,使其轻松自如。著名学者季羡林的养生之道是“三不主义”,其中一条是“不计较”,也即“放得下”。八旬高龄的吴阶平教授谈到精神养生时说:“不把悲伤放心上”。这也是一种“放得下”。
然而,对芸芸众生而言,放不下的事太多了。子女就学、就业以至成家立业,父母心里放不下。老公升迁发财,妻子放不下,怕男人有钱就变坏。自己工作不顺心,或者遇到挫折、失落,出现差错怕上司指责、同事笑话,心里有结解不开……总之,这也放不下,那也放不下,想这想那,愁这愁那,心事不断,愁肠百结,长久以往势必心理疲劳,极易造成心理障碍。一位心理学家说:“疲劳过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。”有的人之所以活得太累,整日无精打彩,未老先衰,就是习惯于一有事便吊在心里,把心刻上一条条“皱纹”,折磨得劳而又老。那么,如{可才能做到“放得下”呢?
(人际心理http://www.gaoyn.com)
勿为物所役 尤其不可唯利是图,锱铢必较,耿耿于怀。当学学诗仙李白的胸襟:“天生我才必有用,千金散尽还复来”。见财放得下,可谓潇洒的“放”。
勿为名所累 尤其是一些高智商的思维型人,平时争强好胜,患得患失,对名位看得特别重,甚至爱名如命。尽管满腹经纶,却累死在名下,真是“人生识字糊涂始”。倘能放得卞。便是超脱的“放”。
勿为情所扰 人间说不清道不明的莫过于一个“情”字。一些人陷入情感纠葛,心理失控,剪不断,理还乱,终曰苦不堪言。若,能放得下,当为理智的“放”。
勿为愁所伤生活中令人忧愁的事太多,但要坦然处之,乐观面对。不少人“才下眉头,却上心头”,多愁善感,凄凄艾艾,忧愁成了常见病、多发病,对身心的伤害是巨大的。大文豪泰戈尔说:“世界上的事最好一笑了之,不必用眼泪去冲洗。”将忧愁悄悄放下,堪称快乐的“放”。
还是古人说得好:“宠辱不惊,看庭前花开花落;去留无意,望天上云卷云舒。”善于“放得下”,给心灵留白,给人生放福。